中联重科VS三一重工 巨头产业“暗战”
- 作者:中国液压网
- 时间:2011-04-08
- 阅读:878
全省机械装备工业工作会在长沙召开,省委副书记梅克保指出:“机械行业已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到2015年,行业总量规模要达万亿,至少有2家千亿企业,10家百亿企业,和20家以上的十亿企业。”而其中中联和三一即将迈入“千亿”大关。
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头羊,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暗战”不断。2006年投资印度、2007年投资美国、2009年投资德国、2010年投资巴西,不久前,还投资了美国,对于海外投资模式,三一重工单刀直入地到异国他乡整合别人的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国际化。
而作为总部同在湖南长沙的中联重科也未停止海外扩张的步伐。2008年,中联重科通过与其共同投资方出资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令中联重科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同年的12月中旬,中联重科宣布在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一年之后,将这家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百年老店的供应链基地放在中国。
从省内到国内再到国际,在良性竞争的大环境下,“暗战”让他们一路相伴走来,如今,放眼“十二五”,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又将一同迈进“千亿”大关。
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丹萍介绍:“‘十二五’规划里有个‘万千百十工程’,就是指行业总量规模过万亿元的同时,至少有2家千亿企业,10家百亿企业,和20家以上的十亿企业。”这其中的2家千亿企业指的就是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
行业老大暗战由来已久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千亿”大关,中联和三一的暗战之路更是硝烟弥漫,而中联重科和三一这两个混凝土行业老大之间的“较量”,向来也是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
产品上的较量是显而易见的。2006年5月,三一研制成功400吨履带吊;2007年12月中联重科也推出了600吨履带吊;2008年11月三一又推出900吨履带吊;2009年9月中联重科举行了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下线仪式;随后在2009年的BICES展会上,三一又推出了当时为亚洲最大的1180吨履带起重机SCC11800;2010年4月,中联重科对外公布正在研发核电专用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2010年年底,三一1600吨级履带起重机也在宝马展上参展;而最新消息,中联重科正在研发目前全球最大吨位的QUY3200履带式起重机,已申请到近20项专利,预计6月份将下线销售。
而作为我省工程机械行业里的两大龙头,二者更是深谙资本的力量。2010年年初,中联重科完成了深交所A股非公开发行,年末又成功实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全年共计融资18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全球工程机械企业融资之最。
而三一重工也曾在2010年公布了H股发行计划,并因为股票市值超过1000亿元,而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只千亿股票。
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
继国内市场之后,面对海外市场他们有了不少的默契,在多个场合,三一和中联的负责人均表示:“我们的使命不是在中国争地位,而是为中国争地位。”
在H股融资平台建立之后,中联重科资本全球化布局基本完成,“裂变-聚变”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更加稳固。
中联重科“裂变-聚变”的全球化战略的充分发挥,就是以资本的全球运作为支撑。而中联重科募集资金将用于境内外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实施,有一部分用于推进公司主机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的提升。
新收购的意大利CIFA公司的管理层也已有效融入中联大家庭,混凝土机械跨国事业部组建了多国籍管理团队,对企业国际化资源整合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和中联不同的是,三一的全球化战略采取的是海外投资建厂模式。三一先后将6000万美元投资印度,1亿欧元投资德国、2亿美元投资巴西,包括不久前投资了美国。
三一将自主直投作为投资规模、节奏和风险可控的发展模式,有效避免了因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摩擦,有利于降低关税成本。目前,三一在全球建有30家海外子公司,其中近300名外籍员工逐渐成长为三一国际化进程的中坚力量。
可以预见,在冲刺“千亿”大关的发展道路上,中联、三一之间的较量将愈演愈烈,但是行业却是需要这样的良性竞争,在“你超我赶”的过程中,带动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