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
- 作者:中国液压网
- 时间:2011-02-16
- 阅读:54
亮点之三,民营企业在起“飞”
机械装备业在知识产权方面, “冒”出一支民营“尖兵”。有抗压性,有强烈的爆发力。虽然他们仅占9%左右,但在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确有突出业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民营“尖兵”,约有4部分组成:一是国营大企业“跳槽”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顶着重重压力,杀出“国营”,走上创新之路,自办研究所,自办企业,技术含金量高,有惊人成果,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还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是大学院所的教师教授,甘当小企业的“高参”,把自己的专利技术贡献出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敢于向大企业叫板,用高新技术占领市场,使民营企业,越过越红火。
三是聪明精干的民营企业老板,有创新精神,跳出“家族式”办企业模式,扑捉信息,招聘科技人才,厂小能量大,抢抓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向高端技术进军,小企业有强大生命力。
四是“海归派”办的民营企业。从国外带回来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回国后,黑龙江省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和优美的创业环境,他们在高新技术开发园里,很快办起工厂。他们办的企业不大,但没有任何框框,一开始就瞄准核心技术,像井喷一样发展,打开国内外市场,很有“杀伤力”,企业办的有声有色。
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公司是民营企业,一开始就是有哈工大几所大学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依靠全国著名的哈尔滨焊接技术研所的专利技术,生产自主技术数控切割机,成为全国名牌,远销全国各地,并在国家体育场建设中大显身手,被国内专家誉为“鸟巢裁缝”。
哈尔滨通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哈市是第一家注册成立的私人科研所,后发展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
公司董事长王常春,是高级工程师,著名发明家,顶住难以想象的压力,研发了多项国家级的专利技术,先后荣获“国家发明铜奖”、“国家发明银奖”、“第八届第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国科技金奖”、“中国电力工业部创新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曾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专利十五周年成就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长的亲切接见,给了很高评价。
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申请专利62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具有效专利18件,其中发明奖2件。100多人小厂的高新产品已占领98个省市,并出口巴基斯坦、越南、印尼、巴西、俄罗斯等国。
“三大盲区”是制约知识产权瓶颈
“盲区”之一,思想上“夜盲症”。
在我国加入WTO前后,黑龙江省机械装备制造业一度走入谷底。十几年痛苦的打拼,经过调整、改组、改造,比较适应市场经济,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工业的模式还有很大惯性。拼经营、拼规模、拼市场、拼GTP,误认为已经过关了,表面的轰轰烈烈,皆大欢喜,满足于虚冒涨肚的GTP。但进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了。经过问卷调查,80%的企业领导对什么是知识产权,什么是专利权,什么是授权专利,什么是核心技术,回答不上来。思想上“夜盲症”露馅了:
一是急功近利,远水解不了近渴,认为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是慢功夫,眼前是抓经营,让员工能吃上饭,有钱赚就不错了,还没想那么远。
二是小富即安,没有危机感。认为几十年没有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不是过得很好吗?不用搞那玩艺。
三是不懂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没有专业人才,不会搞。
四是就差钱,申请维权费用太高,企业没有钱,搞不了。
尽管《专利法》实行25年,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知识产权在相当一部分领导中还是固守田园,坐井观天,挂不上号。
“盲区”之二,工作上“麻木症”。
我省机械装备业发展到1000多个企业。但在跨进知识产权时代,仍有90%的企业处于“四无”状态:无领导负责、无专业机构、无专业人才、无扶植政策、无奖励办法。有90%的企业有“盲区”。
从全国产业链看,黑龙江省机械装备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低端。我省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是依靠进口。美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来自知识产权产业,经济增长的40%来源知识产权。收入高于美国人人均收入的40%。在我国有些先进省市也是依靠卖标准、卖技术赚钱,在人力资源和原材料方面投入很少,但获得的是整体产业70%以上利润。而黑龙江省的一些企业,则处于组装末端和低端,所获利润仅为6%左右。在黑龙江省很多机械装备业企业“有制造无创造,有创造无产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