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内地的证券及保险业,涉足美国金融相关资产并不算多,保险公司中,仅中国平安持有比利时最大金融机构富通金融集团4.18%。反而银行业涉猎欧美相关金融资产会较多,如民生银行今年斥资人民币6.82亿元,入股美国联合银行的投资,仅三个月账面值缩水约人民币6亿元。中投公司自去年9月成立至今,入股百仕通9.7%及摩根士丹利近10%,亦为市场诟病,指其投资失利,令国家外汇造成损失等。分析人士指出,内地证券业与欧美投资银行合作时应小心处理以防范风险,同时必须要求审慎对待所持欧美金融业相关资产。
警惕国际资本“蚕食” 东方高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分析师李惟谨说:“去年11月,中信证券欲洽购贝尔斯登约6%股份,双方已经签了协议,每股价格在100美元左右,共投资10亿美元,但因故最终没有过户,如今,按照此前达成的协议,摩根大通以0.21753股公司普通股票换购1股贝尔斯登公司股票。以当时交易价格计算,收购价格折合每股9.35美元。而就在一年前,贝尔斯登股价还曾达到150美元以上。如果这笔交易做成,中国金融机构被套在高点上将又多一例。”
中国金融机构去年进行了一系列高调的海外投资。但如今这些投资多数出现严重账面亏损,中国的官员们似乎开始变得谨慎起来。此外,内地首只QDII基金——华安基金公司亦受雷曼兄弟倒闭事件拖累,发布风险提示称,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有的结构性保本票据,其保本责任人为雷曼兄弟之附属,由于雷曼进入破产,或可能无法开放正常赎回业务,相关基金的处理也可能面临重大影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观察。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贺力平教授说:“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申请破产前经常发债券,我推测是购买时的价格,不是现在的价格,比如当时买时是7000万美元,现在可能损失很大,变成5000万、3000万或者1000万美元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陈道富说:“这次危机可能还影响中国企业引进股东战略投资者,银行引资也受影响,中国企业寻找技术、管理上的支持困难增大。”
香港证券专业学会资深委员温天纳表示,目前,很难估计中国基金界在次贷危机中的最终损失,不过内地商业银行的确持有若干的次按资产,现在已经肯定有损失。雷曼兄弟事件响起警号,内地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持有美国相关金融资产“安全性”警戒进一步提高,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及保监会分别对证券行、银行及保险业要求审慎处理对待涉及欧美金融资产的相关投资,交出银行投资欧美金融资产的详细报告,摸清中国金融业受美国次按影响的底有多深,要更深入和及时掌握银行业在持续不断的次按危机中,摸清要承担怎样的风险。
关于中国中铁旗下中铁二局与雷曼兄弟投资管理部管理的基金公司的关联公司ALAM,于今年5月28日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2990万美元,其中,公司出资1524.9万美元,ALAM现金出资1465.1万美元,分别持有合资公司51%、49%股权,笔者了解到出资已全部到位。据了解ALAM其股东之一为雷曼兄弟的一只基金,其管理人是独立法人实体,不在雷曼兄弟破产保护申请的范围之内。在面临雷曼现在这种处境,温天纳很难评估情况的发展,因此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不排除有关基金出现股权转移甚至是信托人按最终基金持有人的意愿进行提交清盘的要求。
另外,据称,中国作为“两房债券”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一共持有涉及两家公司的债券3,763亿美元,如果房利美和房地美破产垮台,其后果严重。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债券的利率比普通国债要高,当初,没有人能够预期到它们会出现危机,甚至垮台。购买债券时,决策者显然不仅看到了它各方面的巨大,而且更加看重它们是受到联邦政府担保的抵押贷款融资公司。意味这样的债券风险不大,公司更不会垮台。现在,美国政府已经出手接管“两房”公司,并将注入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这一行动,可望避免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当然,也有利于作为最大的海外两房债券持有者的各个中央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