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各行各业经济形势普遍吃紧,以融资、理财等功能立足市场的融资租赁,成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装备制造厂商销售难、地方财政资金来源难等棘手问题的中坚力量。近日,上海市租赁行业对外表示,将联合中航工业国际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租赁有限公司、招行租赁、日新租赁(中国)有限公司、米源实业等多家企业推出300亿元规模的融资租赁额度,与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基础建设或金融危机中需紧急援助,且具备一定条件的实体经济项目对接,开展直接租赁、出售回租及联合租赁等业务,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助实体经济“过冬”
记者了解到,中航租赁是落户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家内资租赁企业。2008年6月,中航租赁与一家上市公司签订了镀膜玻璃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此前,该公司已通过融资租赁获得了一条镀膜玻璃生产线和两台进口磨边机。项目运行5个月后,除交纳租金绰绰有余外,还给该公司带来了可观利润。中航集团下属一家贵州企业是生产板翅式散热器系列产品的出口型企业,2007年该公司因扩建生产线需要向当地银行申请项目贷款,在等待了一年多后,最终决定以融资租赁方式购入新设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该公司就获得5000多万元项目融资,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
“融资租赁注重设备本身的价值,设备如何使用,一台设备可以产生多少利润,二手设备变现,这种设备适合怎样的企业都要了如指掌。并且,融资租赁时间长,如24个月或36个月的租赁期都可。”日新租赁董事长黄德炜说。
“蛋糕”还不够大
尽管是公认的“阳光产业”,但融资租赁业在国内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企业对融资租赁的认知度不高,租赁公司存在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市场营销能力差等问题,融资租赁在开发项目,尤其是开发类似理财租赁等高端业务方面底子还不够硬。”上海融联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俞开琪表示,最关键的是由于单一业务租赁总额不能超过注册资金30%,连银行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在承接项目时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整体认知度偏低,导致相关行业与融资租赁衔接不够。”俞开琪说,社会对融资租赁的认知度非常低。比如,今年上海在拟定鼓励发展的《行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时,将融资租赁与汽车金融混列,并局限于工程机械等设备租赁,而“货币经纪”、“创业投资担保与评估”等业务不仅单列,而且地位比融资租赁都靠前。
“当前,上海乃至全国融资租赁业界的困境是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受制于监管条件,投放不能过于集中单个项目。”招银金融租赁公司副总裁刘卫东表示。
需从租赁制度求解
在上海市政府最新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防范金融风险,拓宽融资渠道”措施中,大力推动融资租赁市场发展作为重要举措被提及。上海市政协近期还成立专题组开展“加快发展上海融资租赁业”的调研,对融资租赁的重视可见一斑。
“应该出台《上海市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产业的若干意见》,如大型项目、基础建设和城市设施领域优先考虑融资租赁方式,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融资租赁业的政策等。此外,建立租赁资产物权特别登记制度、融资租赁相关数据纳入征信体系,融资租赁企业共享征信体系等也需要得到认可并制定。”俞开琪表示。
“保增长、扩内需”是当前头等要务,当前实体经济遭遇挫伤,融资租赁业也非常乐于扮演“雪中送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