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0亿财政赤字是否安全取决于哪些因素
2009年的预算赤字从最初财政部提出的2800亿元,到上报全国人大的9500亿元,不到4个月抬升了6700亿元,这一数字让众多的经济学界人士也颇感惊讶。
热点推荐:9500亿财政赤字超预期 财政状况还安全么 参与评论
抬升赤字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用以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所以才会有了从保守的2800亿之后的两次修改,调整财政赤字预算,分别是6500亿元和8000亿元,最终达到9500亿元,几成定局。
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通报了2008年全年GDP情况,总额为300670亿元,增长9%。如果按此比照,9500亿元财政赤字的规模,已经占到了2008年GDP总量的3.1%,而按照国际通行规则,3%是赤字的“警戒线”。超越警戒线,虽然只超了0.1%,但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而言,绝对就不是小数字。
仔细看一下财政预算的分配,“包括基建投资在内的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占的比例不小,总数大概在7600亿元的水平,这在过往的财政预算编制当中也是没有的,大概占到了将近10%。”由此可见用于刺激经济的投资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差不多是赤字超额部分的全部。由此判断9500亿财政赤字安全与否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实施情况。从9500亿财政赤字预算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力求保持经济平稳的决心与勇气。
而9500亿财政赤字是否安全取决于哪些因素呢?著名经济评论人指出,要平安度过目前的巨额赤字周期,确保以下两个方面至关重要。
第一,确保公共投资项目的高效,确实能够能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不仅要严查公共投资中的贪腐现象,更要严惩投资低效,失误投资之类的失职渎职。我国污水处理项目公共投入浪费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建造如白宫式的标性建筑,必须通过公共财政的监督得到有效规范。
第二,确保政府行政部门开支不再超常增长,所谓开源节流,按照公共财政预算压缩政府开支同样重要。按照平新乔先生的统计,国家统计口径的地方预算内与预算外公共支出占当地GDP的比重,从在1994-2003年这10年中从15.6%上升至21.0%。共上升了5.4个百分点。进入2000年以后,这个比重一直在21%-22%之间。
严峻的经济形势是重大挑战,如果能够借此机会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科学分配政府开支,能够将公共投资的有效性纳入考核指标,能够解开束缚中国经济的制度性绳索,那么,对于中国社会的整体改革不失为难得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