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近期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很多业内人士在品读之余,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重点产品国内制造”和“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两个新提法上。业内人士表示,这说明我国今后将把装备自主化作为重点方向,鼓励推广国产化产品,对自主创新型企业是重大利好。
凭借敏锐的战略思维和正确的发展路径,青岛市装备制造业近几年来风生水起,如今已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绝对“主角”。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已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7.8%,对该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2008年完成产值2352.7亿元,增长27.2%,保持了高增长。目前,青岛是全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世界最大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全球最大的钢制冷藏箱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制塔类产品生产基地、全球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连接系统生产基地和挖掘机、物流叉车生产基地。
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青岛市推动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在大型成套设备、关键部件和基础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实现重要突破。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计制造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开始,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目前已能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青岛海西重工公司生产的大型船用曲轴,从炼钢、锻造到热处理、机加工等工序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这种关键零部件的国家之一。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规划,我国将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青岛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国家规划在鼓励和推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态度明确,并将制定实施一系列激励细则,青岛市将推动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推进造船、高速列车研制、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大型机械设备制造等装备领域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